问题对话  .12.

对话:30.(02年1月9日传)有关千古提问"什么是美"的继续对话 梦如歌
  
看了最近本网网友们有关的精彩论辩,不由得再次整理自己的主要观点,以凑热闹:
   一、我认为今人仍可从"什么是美"这一千古提问中寻找美的定义。"什么是美"并非"伪命题"。命题只有"正命题"和"反命题",根本不存在什么"伪命题",即使最终无法论证的命题也不是"伪命题"。在一个命题的辩论中,无论是正方或反方胜利,都不能说明、也无法最终证实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往往,胜利一方仅凭着更高一着的机智和口才取胜而已。在理论上,尤其在哲学和人文学理论上,其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没有最终的、唯一的结论。理论问题只能在现实中、实践中寻求解决--这是马克思的高见。所以,西方的分析美学或实验美学等,的确是一些对研究美学问题提供具体、积极方法和广阔途经的美学学派,但它们因此就自以为能取代哲学美学,并否定哲学美学的论证方法,我以为是肤浅的、狭隘的。就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而言,以哲学方法提问和论证,对各种形式的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研究,永远具有启示性和普遍意义。否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何必还要去学习、研究那些古典美学呢?甚至,有些古典美学大师的理论著作,尽管被今人看出许多破绽,受到尖锐批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却仍然是难以超越的。
   二、我同意柏拉图的观点--"美的"(即美的事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美" (美的本质--美的统一标准--美本身--使形式千差万别的事物都为美的事物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
美是自在的,人只是发现了它并给予命名罢了。如果人类真有毁灭之日,随着死绝的人类而去的也只是"美、丑"二字--两个虚名儿罢了。将来,或许还会有类人的生命又发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美,他们仍会怀着和我们一样激动、赞美的心情为其命名--无论那是什么字形、什么名词、怎样发音,其实质仍然一样--对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生命力的赞美之名,对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富有生命力的形态的赞美之名!
   三、我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生命力--美是生命力--生命力就是美。首先,这是一种开放性的定义,它不规定美的事物必须表现出哪一种、哪几种或任何囿于个人审美感觉而规定的"美的"现象。凡是有生命力的事物--生机勃勃的事物,就是美的。但是,大自然中存在各种事物的构成规律,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也必然有其一定的构成规律。所以,比例、对称、和谐、韵律、节奏、音响、线条、色彩、造型和明暗等,在美的事物中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但并不表现得十全、一致,因此大自然的美才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大自然有关美的丰富杰作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超出人类的创造力,是人类创作美的形态的楷模和学之不尽的源泉!
其次,作为美的本质定义,"生命力"虽然具有抽象性,似乎没有一个"具体对应物",但是,与其他美的抽象定义相比,它却无比生动、活跃,充斥宇宙和人间万象,从每一个活物中反映出来,使世界在千姿万态中生机勃勃、灿灿生辉!面对这样的世界,你不由得不高声赞美:多么壮丽、多么美啊--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我相信,在这样的审美境界中,人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苦思冥想:究竟什么是美?美究竟是否存在?有生命力的蛇蝎苍蝇癞蛤蟆究竟美不美?等等。
   第三,在所有使万物呈现某种美的形态的普遍性(因而具有本质意义)的现象(例如比例、对称等现象)中,惟独生命力这一现象真正遍及美的万物,因此真正具有美的万物的本质意义。而且,自从人类有了审美能力以来,在古往今来热爱生命和渴望青春永驻的人类--从帝王到贫民--的心中,"生命力就是美"的观念,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深深渗透在其审美观中。从原始时代人骨上涂抹的红色矿石粉,到两万年前欧洲各地发现的乳房和臀部极其丰肥的女性雕像,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到古希腊无数健美而栩栩如生的男女裸体雕像,到19世纪末印象派所描绘的阳光灿烂、色彩绚丽、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都充分表达了人类赞美、讴歌其实就是渴望人类及其生活于中的大自然的生命力繁荣、永驻。现代派为装点城市所创作的装饰雕刻虽然抽象,却以其金属的钢筋铁骨、坚挺、圆滑、鋥亮的形态,给繁忙疲惫的现代都市人展现一种生机勃勃的阳刚之美,体现了艺术家对生命力的另一种诠释和赞美。
   对于大自然来说,它所创造的一切,无论生物和无生物,由于它们生生息息、世代相传地运动着,从而使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青春长在--永远充满生命力。太阳、月亮、高山峡谷、江河湖海,以其不断地运转、奔流,为地球带来光明、温暖和无数宝藏,滋养蕴育了地球上的万种生命,并以其光亮、色彩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装点着这个宇宙中独受宠爱的地球,使之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故,视生命力为万物的美的本质,不仅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而且符合全人类对其自身所欣赏、要求、渴望的美的唯一普遍的共识。
   四、美的事物的形态(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一切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之美的形态,就是各自符合其物种生存规律的最佳形态。没有哪种美的事物的现象是绝对的美而可以作为万物的美的标准。如果不以同一美的本质作为美的标准,这一种美的事物和那一种美的事物之间就难以相互比美。例如具有生命力的人和孔雀、牡丹花和玫瑰花、黑人和白人、兔子和松鼠、狮子和豹、大象和犀牛、袋鼠和骆驼、乌鸦和喜鹊、蟒蛇和蜥蜴、蝙蝠和燕子、癞蛤蟆和青蛙之间,都是难以相互比美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各自呈现其物种生命力的最佳形态。你不能用健康人的光滑皮肤去和健康的鳄鱼、蜥蜴、癞蛤蟆的皮肤或孔雀的羽毛互比美丑。故 "最美的猴子也比人丑"这句千古名句是错误的。它向来被人当作说明"美是相对的"这一论断的最妙事例,其实它恰恰表现出美学家思维的混乱:把人--大自然中的某一种美的形态(现象)--当作审美万物的绝对标准,从而抹煞了美的千万现象的丰富性和相对性。
   五、美的本质是唯一的、绝对的、可以作为万物相互比美的统一标准,正如柏拉图所说:"这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故,人在独自审美现象时,可以各有所好,不受任何标准拘束,而人在对某种美的现象进行共同(集体)评价时(如世界性选美),就必须以美的本质(使外表不同的事物都成为美的事物的共同原因、唯一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具有不同肤色、发色和五官长相的世界各民族小姐中,选出一个(只选一个,而不是白、黄、黑种人各选一个)最美丽的小姐--不言而喻,其选择只能以生命力这一美的本质为其统一的评审标准--最美丽的小姐就是最具生命魅力的少女,她健美匀称,因此身材富有性感,即表现在"三围"的尺度上更加理想、完美。
   美的本质只有一个,而美的现象却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具有同一美的本质的事物,却呈现千万种美的现象,每一种美的现象尽管不同,但都因具有同一美的本质而各自美着。所以,在选美中,各民族小姐截然不同的五官和肤色等等细节并不重要--只要健康,其五官必然端正,皮肤无论黑白,总会光滑柔韧--虽然它们各自形态不同,却由于小姐们同样富有青春的生命力而各自美着。但是,其中表现出人类女性最佳生命力形态的小姐(主要表现在女性青春体态的完美性感,其次表现在女性面部容貌的年轻生动),才是最美的小姐。另外,对人而言,生命魅力不仅体现在外表,而且体现在精神:饱满的生命力使人头脑聪明、思维敏锐,使人富有创造力、独具见解。故在选美时人们也没有忽略年轻小姐们的智慧、神采和气质的表现。所以,有时"最上镜"(五官最漂亮)小姐却当不上冠、亚军小姐。
   生命力就是美,而生命力的高峰时期--青春时期,就是人或其他事物最美的时期。故人们常说:青春就是美!正因此,参加选美者多为妙龄而又体态成熟的少女。也惟其如此,人们在夸赞老年人的美时,总是说他们"永葆青春魅力"。古往今来,任何人都不会否认:青春就是美,衰老就是丑。除了演员、逃犯、特务,人们拼命化妆打扮甚至做美容手术,唯一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显得年轻--因为年轻就是美丽!
   只要以美的本质为评价标准,人和猴子或其他任何不同的事物,都是可比的:生命垂危、身体皱缩、步履艰难蹒跚的老人,肯定比年轻、活泼、动作矫捷的任何动物丑陋;一头年轻、强壮的猎豹,肯定比衰老、病弱的狮子健美;一朵萎谢的牡丹,肯定比一朵盛开的玫瑰难看,等等。
   六、生命力就是美,因此,大自然中一切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内涵和形式),一切促进生命力的事物,一切使人想起生命力的事物,都是美的,相反,则是丑的。它们不以人的主观意念为转移。虽然人尽可以从自己的功利、善恶观出发去审美对象,任意评判孰美孰不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人却其实不可能用自己的功利、善恶观来规定客观存在的美丑。为有助于说明问题,下面引用一段我自己写的美学对话:
   "十多年前我曾给你看过我最初的原稿――你应该记得我大概的观点……"是的,我当然记得。听我说,美是生命力――好极了――这很对我的胃口!虽然我不敢说懂得美学,但是我仍然要说:让那些美的主观论者见鬼去吧!据我所知,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对吗?很简单,你叫他们读读泰戈尔的短篇小说《摩诃摩耶》。在情人罗蓍波的眼里,美少女摩诃摩耶曾像太阳般美丽。当摩诃摩耶的脸被烧伤后,她知道自己变丑了,就披上长纱,不许罗蓍波看她一眼。当罗蓍波偶然看见睡着的摩诃摩耶露出的脸时,竟吓得不由自主叫了起来――'多么可怕啊!悉日熟悉的脸庞哪里去了?火葬堆的烈焰用它无情的贪馋的舌头舐尽了摩诃摩耶左颊的美丽,留下的只有贪馋的残疾。'――你瞧,同是一个情人的眼睛,却看出了一张脸蛋儿前后截然的不同――在极端的、客观存在的丑陋面前,'情人的眼睛'管屁用!?"
   显然,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在岸边,还是在船上,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大海都是极其壮美的。美学家应该研究一下勇敢的运动员、探险家的审美心态。为了体验、观赏种种大自然的壮美,他们甚至甘冒生命危险:在冲浪者眼中,大海的波涛巨浪如此壮观、动人心魄,致使其不惜冒着顷刻丧身的危险直冲浪尖,欲与大海的波涛巨浪比高、媲美;为了亲眼目睹并为世人拍摄下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有探险家执意爬上火山口并因此而不幸遇难!这一类事例不是还有很多吗?
   老虎或大海并不因为吞吃着人类就丧失了它那与生俱在的生命力之美,只是吞吃者或目击者由于恐惧而对其丧失了审美感觉罢了。正因为现代人终于认识到:只有自由自在飞翔或奔跑在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动物,才真正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之美,所以现代人才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自然保护区或天然动物园。
   但是,审美的确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的,首先要在满足低级需要之后,人才能产生审美需要。所以,安全需要可以说是审美需要的首要条件。我们不能为了审美而忽视生命安全--毕竟,失去生命就永远失去了审美享受的机会。
   因此,尽管美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却是主观的;审美多有赖于人的文化背景、喜怒哀乐,这必然导致主观美与客观美产生差距--审美中的美丑观念和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美丑状态经常不相对应,并导致每个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要求的千差万别;当客观存在的美的本质得到人们共识(这种共识常是感觉上的而非理性上的,故常不被人所自觉),成为人们共同的审美标准时,人所体验到的美的形态(主观美)和客观事物所表现的美的形态(客观美)就接近或一致,从而致使在不同时代和空间中生活着的古今中外的人们,都能一致欣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岩画、希腊雕刻、中国秦代兵马俑……都能一致欣赏卡门、蝴蝶夫人、天鹅湖、西游记、罗米欧与朱丽叶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梦如歌

  首页首页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点击,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