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对话 .11. |
对话:29.(01年12月26日传)三论“美是什么”是伪命题
李志宏
认识一个古老命题的不合理性,真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些根深蒂固的误会,不可不辨。
学科的特定命题不等于学科本身。一个学科的建立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美学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是人类社会中的审美现象。这是客观的存在,不容否定。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提出了种种命题。这些命题可就不是客观的存在了,而是人的认识的结果。既然是人的认识,就可能有正确、错误之分。如果发现了错误,当然需要否定。不能以为凡是人们提出的命题必定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否定了命题就是否定了学科本身。打个通俗的比方:学科是个筐,命题是筐里的菜,宣布菜是烂的,应该有异于宣布筐是烂的。
学术反思也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也包含着对学科和学术本身的反思。当学术道路已经误入歧途时,只有经过反思才能回到元起点。能够发现路线的错误就是了不起的学术进步,就是长期研究的积极成果,尽管这一成果有点苦涩。正确的学术态度是勇敢地接受这一苦涩的成果,包括对自己的错误加以纠正。不应锲而不舍地埋头在错误的道路上永远走下去。
美概念的存在不等于美的存在。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使用着“美”,准确地说,是使用着美概念。美概念是社会性的存在,不能自然而然地证明美的客观性存在。“美是什么”命题的前提和潜台词恰恰是以为有着“美”这么个东西,所以才有个“是什么”的问题。使用这一命题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一前提,因此只有客观论的回答才是合乎逻辑的。但它却不符合事实。同样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所有主观论的回答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可见,无论客观论的回答还是主观论的回答(主客统一论游离于二者之间,并不独立)都不可能是正确的——不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逻辑。而理论的研究,是要讲事实摆逻辑的。何词何理都要有个根据。
美学的第一命题应该是“美概念表示什么”。生活中存在着美概念,人们本应首先弄清美概念表示什么。这本是研究的第一步。但由于人们想当然地以为美概念的存在证明美的存在,因此在还没有弄清楚美概念表示什么的时候,就以为美是个什么。或者说,在还没弄清楚美概念所表示的究竟是不是个东西时,已经在认定它就是个东西了。这样,人们在完成第一步之前就迈出了第二步。第一步可以是踏实的,第二步则必定是踏虚的。这一踏虚,就跌了两千多年的陷谷。幸好这只是精神性的、认识的下跌,所以可以凭借精神的能量——认识的提高而返身上来。这样一种认识,正是对“美是什么”命题的回答。它没有回避,没有取消,也不是否定主义。相反,它勇敢地正视过去,也大胆地面对今天和未来的挑战。
“美是什么”命题难道要永远延续下去?就人类认识史而言,谬误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美是什么”命题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对它的探讨可以因历史的不可避免性而具有合理性及并不可笑的严肃性。人类是在不断地纠正谬误中成长的。随着认识的提高,对伪命题加以探讨的合理性在不断流失。到了今天,已不再具有合理性了。当然人们的认识可以有个过程。在还没有普遍地认识到这一点之时,人们仍然可以严肃地探讨着已不具合理性的伪命题。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的情形。打个比方:如果今天有人还在认真地从学术角度研究着“灵魂是什么”、“灵魂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还会有严肃之感呢?李志宏
对话:28.(01年12月7日传)(善良是不是一種美﹐在我的主觀感受認為善良﹑美﹐但是善良還有真善和假善之分。而且也有人感受不同﹐因為對敵人善良﹐就是對自己的同胞殘忍)美與丑都來源與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感受到善良是一種美﹐感受到罪惡是一種丑。這是主觀感受的普遍性。
美好的生活﹐來源于美好的感受。如果你感到一切都不美好﹑不順意﹐那么客觀上的美又如何體現?
事物的存在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念而改變﹐但對美的評價是由人的感覺來確定。美是跟著感覺走的。美的存在來自于認為美的人的主觀意念。 客觀存在的事物美與丑﹐誰能分清﹖我們認准自己主觀感受到的美﹐通過交流了解到美的主觀普遍性。去創造出更新鮮更有趣的事物.于是人們便會認為我們創造了美。請問對方辯友美在哪里?
美在心里﹐感受超出一切。我認為所有的物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心情很好。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好心情﹐美充滿人間. 請問對方辯友﹕美與丑由何而來﹖
物質本身聚有的屬性﹐是不同基因分子的組合﹐不是美也不是丑。經過人的主觀感受才有了美丑之分。請問對方辯友﹕沒有主觀感受美不美﹖
事物如果客觀上存在美的話﹐脫離主觀感受﹐任何美都沒有意義。只有經過主觀感受﹐發至心底美好的情緒﹐才是真美﹐才聚有美的推動力。請問對方辯友﹕你追求什么樣的美﹖
我追求的是我心里認為美好的事物﹐我的美好夢想。puppet
对话:27.(01年12月7日传)你好,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我想将浏览了贵网站后的一点想法说一下,仅供您参考,我想说明我对美的一点看法,1、“美”是客观的,因为他的确是存在的,在特定条件下,是固定的和难以改变的,而这个美字是人为的,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字的用法是否准确,2、“美”又是主观的,美的观念是流动的,是在改变的,而改变观念的根源,是人的意识。3、那么在客观和主观中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呢,我认为,美是一种融合,是一种客观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受到主观的影响和改变。对美的争论,不能孤立的考虑他是什么,希望能有人认真品位我对美所下的定义,问题的答案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就说这么多吧,探讨是有意义的,求真知是根本的。Shw72
对话:26.(01年12月7日传)美应是一种和谐,而且是一种对立统一中的和谐。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是这一种和谐,所以才构成一种美。男女主人公的转变是对立和谐的转变。 川大-- 天涯孤笛
对话:25.(01年12月7日传)美是什么?祁志祥
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
但是,时下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美学理论家",这种声音说:提问"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极为可笑的,因为这个问题不可穷诘,没有最终答案。
美学理论的"专家"们不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否定别人思考和提问这个问题,这简直是一种强词夺理。这种强词夺理,说到底是有西方的理论作支撑。
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著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
当前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正是西方美学取消主义的翻版。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
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万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著作中,如果编著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
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
对话:24.(01年12月7日传)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比宣布一个“未知领域”是伪命题更容易的事情了。动物也吃水果,却不问“水果是什么”(天知道它们问不问!)的傻问题。
人则不然,他们要吃,要感觉,要想象,还要追问,还闹出了叫做哲学的一大堆“伪命题”。如此看来,正是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看来它甚至还不是最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还有并列的“丑是什么”)。宣布“美是什么”是伪命题,无疑是在宣布美学是伪科学!山东师大文学院
杨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