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系统进化论美学观 ——人学的感性系统论》
著 者
汪济生
简 介
当代人类生活的普遍骚动不宁、当代各个民族的多元价值取向、当代精神现象的繁复纷纭变幻,使当代人对自己的未来历程充满莫测之感。然而,毕竟,“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MARX)而人的目的的全部丰富内涵,无不寓于人性之中。因此,对人性的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就成为当代人更本质更宏观地洞见未来的重要依据。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的科学中间------在试图说明人性的原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提出一个建立在几乎是全新的基础上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而这个基础也正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见《人性论》)
人——人性——人性发生学的历史纵剖研究,与人性结构学的逻辑横断研究,这正是作者的探索路线。至于美学,它构成了人的科学的首当其冲的领域——探讨人的各种终极目的的整体结构与功能。本书的副题就是为了帮助标明这一学科定位的。
作者是力图从历史与逻辑过程的一致来结构全书的。全书分为四大层次:
第一层次是《精神发展的前提》部分。主要是用来勾画从“自然化人”到“人化自然”的大轮廓。概述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逻辑环节。
第二层次是《感性系统的物质基础》部分。主要是把前一层次所描述的大轮廓中的动物到人的这段发展过程提取出来,作更细致的观察。指出了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先后发达起来的三个部分:机体部、感官部、中枢部,以及这三个部分的大致相互关系。
第三层次是《感性系统的活动分述》部分。这部分以前面所谈的进化过程的最高产物——人为主要对象,从低级到高级逐一观察探讨了他的机体部、感官部、中枢部的感觉结构及其活动特点、美感活动的机制和规律,并指出了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第四层次是《感性系统的活动综述》部分。这部分是在前面一层次分别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当机体部、感官部、中枢部在人体这一有机整体中共同活动时,人的总体感觉、审美感觉、情感、趣味,有什么大致的活动规律。
书中,作者提出了对于精神活动的定义:精神活动是动物体(主要指其最高形态——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世界所作的反应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主动地实现动物体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的协调。还提出了对美的定义:美是动物体(主要指其最高形态——人)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趋向和达成协调的感觉标志。作者指出:严格地说,客观中存在的美,其实都只是感觉主体本质力量的内在价值尺度的相对稳定的对象化、物态化。只有进行态的美感活动,才是美的现实存在形式。作者确认了如下关系:动物体(广义的)正是通过精神活动对美的追求,来实现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协调的。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种以美作为感觉标志的生命协调,是一个必须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出来的动态过程——美的感觉是生命努力的目的;美的部分满足是生命努力的报酬;努力地追求和部分的满足强化了美的感受器官;被强化了的感受器官产生了享受更广泛更高级的美的需求和可能,也就促成了对美的更大更高的追求。这一过程还会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结构的变革,以使它能够愈益容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这样,人类个体的生理构造和群体的社会构造,便都在美的诱导和推动之下,获得长足的进化和进步。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和新概念。例如:
肯定了动物也有美感活动;
辨析了黑格尔等美学家把五种感官分为两大类的错误所在,阐述了其统一性的机制;
提出了一个一元论三层次感觉情感体系,其肯定态的一侧便是一元三层次美感体系;
批评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勾画了一组动物及人类需求的发展序列和动态模型;
依据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相对应的原则,对游戏和艺术活动进行了全新的有实际意义的分类,等等。
由于美学的边缘学科性质,作者在探索所及的领域,对于从动物和猿进化到人的有关诸问题、思维的层次结构问题、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等方面,也都提出了一些与历来的观点颇相径庭的看法。
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作者既致力于自身理论结构的完整系统性,又时时不忘这一建构的现实针对性,以一个深层有机统一着的人性结构,处理了当代艺术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热点”,如艺术创造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复杂关系问题,现代探索艺术的美学基础问题,等等。作者宏观着眼,微观落脚的理论追求,又使本书的许多理论模型,具有了颇大的向日常应用转化的可能性,吻合着作者为美学研究所确立的终极目标——走向科学,走向生活,走向世界。
本书有一个八万字的简写本,书名为《美感的结构与功能》,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4年出版。金开诚教授为此书作了序。(金先生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论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概论》、《艺文丛谈》、《楚辞选注》、《古代诗文要籍详解》,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