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学 期 望 革 命
张正方
[内容提要]美学期望革命。应主要表现在:一、恢复吕荧美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地位,走吕荧开辟的道路;二、从人自我实现的角度确定审美实践;三、从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价值,并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建构美学理论体系;四、把审美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美学确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吕荧 审美实践 审美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
无论如何,在20世纪,美学是失败了,美学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话语权威,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于普通的社会生活也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21世纪美学何为?
21世纪美学期望革命,期望一种在"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支配下所孕育起来的具有强烈震撼力和巨大冲击力的思维变革或理论创新。
如果21世纪美学研究仍在重复或延续20世纪美学的基本思路、体例或模式,陷在过去的"心理定式"或"思维传统"中不能自拔,那么美学无疑将走向夭亡!
我以为,这种革命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恢复吕荧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唯物主义地位和声誉,走吕荧开辟的道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初始。期间,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学界展开了一次规模空前、影响甚巨的美学大讨论。讨论中,大致形成了这些基本观点:一是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完全是主观的,美作为一种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点。二是以吕荧为代表的"社会意识"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是主观的,但来自客观,"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和极富创造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典型"说,认为美是客观的,但不一定是社会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典型就是美"。这主要是一种机械的自然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四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客观和主观统一"说,认为美既非客观的,亦非主观的,而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这在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学说。五是以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说,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社会性,是什么"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潮。
在这些彼此独立和各具特色的美学理论中,唯有吕荧的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开辟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正确道路,代表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先进方向。
遗憾的是,由于机械地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唯物主义,结果,吕荧的这一美学思想一提出反而就被一些人迫不及待地指斥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从而和高尔泰的美学思想一样遭到了人们异乎寻常的批评、声讨和反对,就是时至今日,它也还仍不为我们美学界的大多数同志所正视,更遑论对它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了。
对吕荧美学思想的批评和否定,实在是中国当代美学界发生的最大的不幸和悲剧。如果正视现实,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种批评和否定使人们从根本上偏离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从而使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延误了将近半个世纪。
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考察一番吕荧的美学思想。
美是什么?吕荧讲:"美是人的社会意识。"①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美认识或反映了什么呢?
吕荧讲:"美的事物自身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然而并不是世界上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人认为是美的。因此,美的事物需要具有一定的特征或条件(美的条件),方才能够被人认为是美的。"②可见,在吕荧看来,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非凭空产生,相反,它以客观事物的"一定的特征或条件"为基础。
为了揭示这个"一定的特征或条件",吕荧接着又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角度进一步阐释说:"人类创造生产的事物,或为食用,或为欣赏,都是有益于人的生活的。无益而有害于人的事物,人类不会去生产它们。这些有益于人的生活的事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增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因此,它们也就是美的事物,'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诸规律而创造的'。"③这样,吕荧就初步把客观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实用意义确定为美所赖以产生或形成的"一定的特征或条件",实际上也就是作为了美这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具体客观内容。
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固然有可能滑向美学研究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如认为美是什么人头脑中固有的,抑或人主观自生的,就必然滑向美学研究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但由上述我们不难看出,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既没有坚持美是什么人头脑中固有的,也没有坚持美是什么人主观自生的,而是在提出这一思想后,他进而从社会实践角度开始考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希望通过揭示客观事物的一些本质特点来进一步阐释美这种社会意识所赖以产生或形成的现实根据或本体原因,始终认为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只能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些本质特点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这样,他在自己的美学研究中就坚持了一种伟大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中国当代开了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先河,我们凭什么认为他的美学思想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进而大加挞伐呢?
吕荧的美学思想实在不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所谓"吕荧的美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调,可以休矣!
我非常清楚,现在的学者、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因而,我的这种看法多少会显得不合时宜,人家未必理会。但在这里我愿意坦率地讲,所谓美是客观的观点完全是一个对美的绝大误解,难道我们还要把这种误解再带进21世纪继续谬种流传贻误后人吗?在一些专家、学者、名流、权威看来,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所以,美也就必然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但是我不禁要问: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这与在美学领域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呢?朱狄曾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者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等号式的联系。"④这话是正确的,是讲到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机械地和教条主义地运用和对待了唯物主义,而机械地和教条主义地运用和对待唯物主义,只能走向唯物主义的反面,难道这种情况在21世纪的美学界还要继续延宕和大肆泛滥下去吗?
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一份丰厚的理论遗产,吕荧的美学思想无疑为我们建构一种科学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想,恢复吕荧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领域中的唯物主义地位和声誉,走吕荧开辟的道路,这不仅是我们良知的表现,更是我们21世纪美学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相信沿着吕荧开辟的这一正确的道路不断开拓,进取,探索,研究,我们21世纪的中国美学一定会获得一个空前的大发展,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 深化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在物质实践之外,从人自我实现的角度再明确确定一个审美实践
美是对客观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实用意义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吗?
客观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实用意义不等于客观事物的审美价值或审美意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而,吕荧初步把客观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实用意义确定为美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具体客观内容,这显然是不妥的,是吕荧的偏差或失误。
我以为,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总是人认为它美,人评价它美,而美相对于人而言的这种本质特点,就必然客观地决定了,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绝不是脱离人而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人密切地相关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与人之间具有着、存在着一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试想,如果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是无关的,不发生什么现实的联系或关系,那么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堂而皇之地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从而给人作为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愉悦或精神满足呢?而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这种现实联系和关系就是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作为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的特殊本质,我把它叫做审美价值,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进一步讲,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这种现实联系和关系即审美价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和关系呢?要深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美学问题的考察就直接进入了实践领域,因为很显然,只有实践才能赋予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象列宁讲,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但是,又鉴于物质实践从根本上并不能赋予人类审美所需要、所内涵的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这种现实联系和关系,即创造审美价值,所以相对于这种创造功利价值或实用意义的物质实践,把能够赋予人类审美所需要、所内涵的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这种现实联系和关系即审美价值的实践确定为审美实践,就可能是我们美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合乎实际的选择了。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不论是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还是以杨春时等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它们都把实践仅仅片面和狭隘地理解规定为一种物质实践,这种观点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不可能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本质。马克思曾讲:"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⑤这就是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它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则不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一方面,人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另一方面,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这种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再说,如果依"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实践仅仅只是一种物质实践,旨在谋求物质财富,那么,马克思这里所提出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以及人的"真正的生产"又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实践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践,它还必然包含着一个审美实践,即一种创造审美价值、审美意义的活动,上文引述的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真正的生产",实际指的就是这种审美实践,故而在上述的引文后马克思就接着讲:"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⑥
审美实践具有什么本质特点?审美实践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
人活着,要维持自己肉体的存在,于是有人的物质实践。人的物质实践就是为人的生存提供经济支持,物质保障。但人活着,还要活得好,即还要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展示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人的审美实践便产生了。人的审美实践就是进一步为人的生存提供精神支持、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
人在世界上实现了自我,确证了自我,人才能有幸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这个世界由于感受和体认到自我生命存在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从而获得美感,一种精神愉悦。马克思这样讲:"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中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⑦马克思这里讲的"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就是指人的这种自我实现,自我确证。马克思认为,正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人才能作为审美主体从这个凝结和体现着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产品)上由于感受和体认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人生"乐趣",即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否则,人在世界上不能实现自我,确证自我,人感受和体认不到自我生命存在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那么,人就会感到不安,感受到一种活着的迷惘、无聊和空虚,而所有这些,将从根本上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人还怎么可能作为一个审美主体从这个世界上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人生的幸福体验呢?由此可见,在物质实践之外,从人自我实现的角度再确定一个审美实践,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从人自我实现的角度确定了这种审美实践,不仅实践与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才能最终从根本上直接地和实际地联系起来,贯通起来,而且也显然为我们进一步具体地揭示美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客观实际内容即审美价值开辟了道路。
有人担心,从审美实践角度难以解释一些自然美现象,这种担心殊无必要。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难道会与人无关吗?如果自然对象在本质上是与人无关的,与人之间不发生什么现实的联系和关系,那么它对人而言同样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凭什么作为审美对象从而给人作为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欢畅呢?而要承认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上是与人有关的,即与人之间具有一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那么在对自然美的解释上我们就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实践理论,实践观点,具体地说,也就是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对审美实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分析。因为已如前所述,只有审美实践才能创造审美价值,赋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与人之间的这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
三、 从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价值,并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
美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审美价值的具体实际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审美实践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离不开客体,以自然客体为对象,对人而言,往往是内在的,本质的,反映和体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它在实际上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构成了审美实践的具体实际内容。"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把物质实践理解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物质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是非本质的,它只满足人的肉体需要,仅仅是人谋求生存、维系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它怎么可能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实际上,依马克思讲,物质实践往往消解人的本质,扭曲人的本质,造成人本质的"异化",使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样,通过"自然的人化",自然客体就成了人性的对象,即这种对象开始"凝结"和"沉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和体现人的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客体又成了对象性的人,即这种人以一种自然客体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和展示出来。从而,通过审美实践,就使得自然客体是客体,是物,又是主体,是人;是主体,是人,又是客体,是物。最终,自然客体与主体--之间构成了一种统一关系。而这种统一关系,就是自然客体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也就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在本质上,美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由此看来,从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关系上来确定审美价值,这无疑也是非常正确的,是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而只要我们确定了这种审美价值,不仅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就最终落在了实处,而且吕荧的美学思想从此也就与我们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联系贯通起来,从而显示出它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审美价值的确定,对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把审美价值作为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才能建构一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
审美活动作为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包括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审美实践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就是创造审美价值;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就在感受和判断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无疑构成了审美活动系统内部内在联系的线索,是沟通审美欣赏和审美实践之间联系的纽带或桥梁。
而审美价值在整个审美活动系统中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就必然客观地决定了,要建立一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就必须以它为基础,把它作为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因为很显然,只有以它为基础,把它作为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那些有关审美实践、审美欣赏的正确、合理的思想或观点才可能具有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统一性,并从而被保证纳入一个有机完整系统。
我想,以审美价值为基础,把审美价值作为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也许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美学界长期以来在美学体系建构方面所存在的那种板块式结构的乱象或局面,并最终使我们的美学获得一种全新的面貌和永恒的意义!
四、 突破现行哲学体系,把审美实践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范畴,为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确立一个牢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构,都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否则,美学就不仅形不成一种具有主导性的自觉的格局,从而流于随意、零落、松散,甚至混乱,而且会由于缺乏一种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底蕴从而显得虚弱、单薄,无法显示作为一门学科所理应具有的理论厚重感和透视生活的力度。
我们建构的这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是以什么哲学为思想基础呢?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精深的要义和完整的系统。但是,在现行的哲学体系中,由于对实践的片面、狭隘和肤浅认识,把实践仅仅理解规定为一种物质实践,其结果,这不仅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思想内容、精神蕴涵上表现出严重的缺失和不足,而且也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的正确性大打折扣,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上往往力不从心,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偏差或失误。
马克思曾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⑧随着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深入剖析和深刻批判,马克思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我们开创了一个从实践角度审视一切的崭新时代,推动了人类思想的空前迅猛发展。
但是,到底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实践这个根本范畴呢?
马克思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⑨
恩格斯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此类经典论述为根据,又特别鉴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经济学所讨论的对象、内容根本上就是物质生产,所以,中国当代的哲学专家、教授就普遍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内,所谓实践,就是指人的物质实践,所谓从实践出发说明一切,解释一切,也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说明社会事物的真相,解释社会意识的本质。
然而,这种对实践的理解显然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试想,如果把实践仅仅理解规定为一种物质实践,那么我们该如何说明和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本质,说明和解释人以及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呢?坦白地讲,"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所以不能科学地和合乎实际地揭示审美活动的特殊本性,也不能正确地阐明人以及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们拘泥于现行的哲学体系,完全接受了哲学界对实践的这种狭隘理解或片面说词。
由此,突破现行哲学体系,把审美实践也合乎实际地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范畴,这就是我们哲学、美学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了,如此,我们才能既充实、扩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义,精神内涵,使历史唯物主义顺应实际,与时俱进,也为建构我们这种独特、科学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确立一个牢固的哲学基础。
实际上,全面和深入地看,把实践仅仅理解规定为物质实践,夸大经济成分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做法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早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所反对。在恩格斯晚年的革命活动中,为了反驳保尔·巴尔特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他就曾给历史唯物主义做过重要的说明:"……根据唯物主义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这里,恩格斯所讲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不就比所谓的"物质实践"从内涵到外延上都要广泛得多和深入得多吗?事实上,"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实践,也包括审美实践,所以恩格斯才会进而认为,所谓的经济因素不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过程中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张正方 2001.10.3
注释:
①②③《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第400页,第509-510页,第511页。
④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第164页。
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第97页,第3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中国美学》国际网站2000.12中国上海 版权所有复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