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这次我们组织看了话剧《消失的雨点》,对这部话剧你们感觉如何,用大白话回答一
句,好看吗?
众:好看!
赵:戏本身很不错,表演也有较强的真实感——虽然很大意义上它是虚幻的。
汪:哦,那么,真实感是建立在哪一种判断上——既然它很大意义上是虚幻的?
徐:故事本身是虚构的,28年前的死魂灵、时空错位、心灵感应......等等,明显的是非
现实的表现手法。
赵:话剧产生的效果却是真实的。就拿序幕来说,灯光闪烁、强烈刺激的音乐、一个衣着
破烂惊慌冲出来的女孩``````立刻形成一个节奏强烈的悬念,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了。至
于为什么说它是真实的,好象一下子也说不清楚。
汪:讨论就是要挖掘思想,把错综的感觉理出头绪来。许多评论家所做的,也就是将大众
的感觉,那种理不清、道不白的思绪,说出来,说清楚。感觉很少犯错误,但要从中
抽出思想却有一定难度,而且常常不准确、不到位。
徐:我觉得,整个剧情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不拖泥带水,自始至终都很吸引
人。这也应该是它成功的一点。表现手法很吸引人,话剧中融有舞剧的表达法,达到
一种魔幻的效果。比如说“太阳湖”一段,就很有些舞剧的味道,如芭蕾一样优美。
汪:该剧的道具、灯光效果也相当不错:移动的星空、空中的云雾、太阳湖``````;而舞蹈
也是剧情中的一个有机构成,不是硬插进去的,而是剧情环节间的必要舒展:对创作
者来说,是一种宣泄式的表现,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张弛交替的品味。
徐:角色形象也相当出色,演员气质与角色形象颇为相符。
吴:赵认为该剧感觉有真实性,我不是这样看的。不论从剧情、还是主题来说,该剧均是
非现实的。就主题而言,虽说南飞的前妻代表着一种现实,但本剧表达的却是要超越
这一现实的思想,那可以说是相当理想化的。这一表现主题能否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所
接受,也是说不定的。
赵:我所说的真实性,是指我(作为观众)对剧情产生的兴趣和感受是真实的。
汪:这里,对真实这一概念恐怕要作些辨析处理,因为大家指的好象不是一种东西。兴趣
和感受的真实,恐怕更准确的说法是,兴趣和感受的实际产生、实际存在,是指作品
真的产生了审美效果。如果因为作品真的产生了审美效果,就说作品是真实的,虽然
不能说错,但显然失之笼统,易生歧解。我想,人们说一个作品真实与否,大概首先
指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如角色的是否实有、时空场景的真假、描写的虚实,等等。
如果都是肯定的,人们往往就说那是写实的、真的,反之,则认之为虚构的、假的。
我想,大家,也包括小赵,刚刚很容易就能比较一致地认定《雨点》是虚构的,是否
原因在此?
众:点头肯定。
汪:不过,如果把虚构的等同于完全是假的,就会过于冒失。因为常常虽然角色、场景、
情节是虚构的,但作品所模拟出的人的心态、世态、关系发展势态,却使观众感到与
现实相似,故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真实感。所以,我推测,小赵所说的那种“说不
清楚的”“真实感”,恐怕正来源于此,而并不是所谓“兴趣与感受”的“真实”。
赵:好象是这样。
汪:我干脆再引伸一下。有时候,作品选择的是真实人物、真实场景,但它描述的人物心
态、社会世态、人们关系的发展势态,却得不到观众认同,没有真实感,更引不起兴
趣和共鸣。这类作品大家见过没有?
众:见过。
汪:所以,看来,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表层下的东西恐怕是更重要的。确实,一般
来说,一个作品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深层次的“兴趣和感受”,多半是蕴含有一些真实
的东西的。这一点上,小赵倒可能是有一点“歪打正着”了。
众:笑。
吴:对于写实与虚构这两种手法,我想,我喜欢和向往美好、梦幻般的景象,但现实生活
中沉醉于这种虚幻的境地会很悲惨。
汪:那么, 你是比较倾向于南飞前妻的想法、做法了?
吴:我不完全赞同南飞的前妻,就象不完全赞同南飞。他们俩的想法都有些走极端。如果
我是南飞的话,我会处理好纯艺术追求与适应社会需求这两者的关系。南飞不愿意开
音乐会,出于对自己以前作品的不满意,而新的好作品却又很难创作出来。当雨点出
现,带着南飞摆脱尘世,遨游太空,才使南飞得到极大的灵感,终于写出了自己满意
的作品。不过,当南飞的前妻向这些浸透南飞真情的作品伸出手时,曲谱上的音符居
然消失了。我想,这是该剧很重要的点睛之笔。
汪:好象一旦经济观念渗入,艺术灵感就会消失。
宗:我感觉,雨点的遭遇好象更多的符合原著的风格(保加利亚的《障碍》)。至于此剧的
改编是否符合国情,能否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则有待商讨。
汪:雨点既然在人间受了那么多痛苦,遭遇极其惨痛,为什么还是对人、对男人那么不设
防、那么单纯?
宗:雨点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至美至真,雨点的每一句话也都是代表了作者追求的这种
精神层次的美和真。“我的身体难道不美吗?既然是美,你为什么会害怕呢?”——
表现的就是这层意思,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赵:既然雨点已是非人间的一种理想,她对痛苦的往事的回忆这一笔,似乎又硬生生将她
拉回现实。
宗:28年前的雨点是一个充满灵性、追求精神纯洁和美的女孩子,现实毁灭了她。但她
这段惨痛的经历并没有使她放弃纯洁和美,恰恰相反,促使她在一旦脱离了造成这种
悲惨的现实的桎梏时,更自由地以全部灵性去追求精神纯洁,从而她也代表着一种最
高层次的美。
各种情节只是一种表面现实,作者塑造的雨点是其心目中的美感。结果是现实社会不
允许这种美存在,因此最后成为“消失的雨点”。我以前很少看话剧,这样一部话剧
却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汪:话剧中的两个女性显然构成一组对比。南飞前妻代表一方。虽然她用极世俗的手段,
拉关系去开音乐会,但这也可能包含着对南飞的一份并非世俗的感情。她能爱这样一
个傻乎乎的艺术家,我觉得对她不应该简单的否定。她的世俗化是社会改变的结果。
这既可以看作是她适应能力强,但也可以看成是她意志的脆弱和对世俗的屈服。
雨点正相反,虽然她在现实生活里曾有悲惨的经历,但她坚持一种单纯,她仍然没有
学会要去适应这种社会。她在现实中失败得很惨,但她的悲惨和她的执着,却占有着
观众强烈的同情。这是否揭示了人们内心真实的价值指向,从而也揭示了她的精神力
量?
金钱并不是坏东西,它甚至还非常重要,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追求它的过
程中,反而被它主宰了自己的心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脆弱和迷失。
宗:我在细节上有些疑问。比如说雨点的母亲用管子吸她父亲的脑髓;又比如她是否真的
疯了?剧本中很多细节颇具深意。
整个剧本都表示了一种精神上的美和真与现实中的欲念、金钱的冲突关系,而且往往
是现实压倒了理想,她母亲的恶吞噬了她的父亲。关于她疯了的说法,是世俗的一种
扭曲的判断,是现实压倒理想美的又一例。雨点的消失这个结局,说明了作者对于真
善美能否存在于现实中的不乐观。南飞这一角色本来就层次来说是属于高于世俗的眼
光的,所以雨点才会来到他的身旁,雨点代表的不是人,而是一种精神;当外界世俗
压力波及到南飞,使他对自己的信念、对雨点产生怀疑时,这种精神依旧不能存在,
所以雨点消失了。雨点和南飞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男女相恋的关系,而是一种同情、一
种精神上相互依托的关系。
赵:南的前妻与雨点的父母代表现实主义,雨点代表纯理想主义,南是两种主义冲突的产
物。他既说不愿开音乐会,又去看合同,正反映他一种矛盾的心态。“吸脑髓”、其母
与屠夫通奸等情节,说明现实中的欺诈、压制等各种丑恶关系。
吴:最后南飞对雨点产生恐惧,及雨点消失的情节,对追求真善美的主题有淡化作用。
李:结尾合乎逻辑。毕竟南飞生活于现实,雨点生活于虚幻,人生活在世上,其追求也是
脱离不了羁绊的。
宗:作者本来就是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真善美是不是能在世上生存?
赵:我认为,剧本不是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而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脱离现实的理
想是很难生存的。
汪:从更一般的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而这,就是每一代人都要碰到的问题了。而且,
即使理想并不脱离现实,最前锋的追求者们也会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连鲁迅先生
这样的强者,都被搞得心力交瘁,不要说一般的弱女子弱男人了。
李:我想,即使再给南飞一次机会,他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汪:我倒认为,他可能会选择雨点。经过这样一次失落,他会思考,最后如果有机会,应
该会做出不负己心的选择。追求理想虽然艰难,但人类历史宏观来看,不是仍然体现
出进步了吗?这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追求结果的汇合。本剧似乎是以回到现实来否
定现实,以毁灭理想来张扬理想,这是悲剧常常采用的表现法,用得是颇为成功的。
赵:本剧应该说有现实意义,也值得观众思考与讨论。
汪:确实。南飞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典型,代表着许多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知识分子,
甚至许多学者、大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心态。也许剧本强烈真实感的一个重
要来源正在于此。我仍然以为,对于一个艺术家,能够激发其创作灵感的,决不是音
乐会、金钱等之类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他对生活中美与真情的感动,或对生活中丑
与虚假的激愤。这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与大众相沟通的艺术灵感,同时,这种艺术的
成功自然应该能带给艺术家以经济的现实的满足,说白一点也就是钱(笑)——或许
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直奔金钱的艺术,却来自理智的迷失与社会的有待不断治
愈的病态。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较乐观主义的想法,不是什么结论。讨论应该还可以更细致地进行,
但今天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