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纪:(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
1、由于一系列关于动物美感的研究成果出现,人的因素不再成为自然向美生成的惟一因素,自然美由此溢出了被人学限定的框架。
2、在西方,自从近代科学在牛顿那里建立以来,自然被等同于自然物,人的活跃与物的死寂,人的主动与物的受动,被当成人、物二分的根据。但是,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系列新观念却申明,经典科学的物质自然观已让位于现代的有机自然观。不但人是生命的存在,而且自然对象也是生命的存在,所谓"僵死的自然"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其中的一些生命形态甚至具有审美和表情能力。……由此,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美,就不再是一种需要人单向度去"审" 的美,而是具有自我开显、自我涌出,自我绽放的主动性质。即生态是自然生命的表现形态,生态美是一种生命的样态之美。
3、关于自然生态的美美研究,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物性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自然美作为一种自我完成的审美形态,它首先是"美者自美",而不是等待着"人化"才成其为美。
(《自然美:一个经典范畴的当代价值》,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阎国忠:(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台州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1、继汪济生的《系统进化论美学》之后,近来鲁晨光的《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和肖
世敏的《有动物有美感论》又从进化论角度谈到了美感的起源及相关的美的本质问题,读了之后颇受启发。肖世敏批评了我们美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人与自然截然区分开来们二元论倾向,否认可能存在的美感的生物性本源。我以为这个批评是中肯的。
2、恩格斯是在肯定进化论的前提下说这个话的(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生产劳动
只是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如果人和人的美感都纯粹是由生产劳动创造的,生产劳动是这一切的最初的本源,那么,可以说,劳动在这里不折不扣地被神化了。……汪济生、鲁晨光、肖世敏所追问的就是这个前人类或准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不是就是类人猿这样动物的生产劳动,如果是这样,那么,审美活动是否还能说为人类所独有?
3、汪济生、鲁晨光、肖世敏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美不是生产劳动创造的,在人类诞生之前某些动物已有美感存在。但我对此依然持怀疑态度。……不过,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在动物与人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本身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进化论者达尔文的一些观察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借鉴。……达尔文说动物有审美能力,这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我以为用兴趣这个词比较好,既然绚丽的色彩、均衡的线型、和谐的节奏能够吸引异性,说明动物对这些被我们称做美的表象是感兴趣的,这不应该有任何疑问。
4、无论人或动物,对自然美感兴趣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美的自然就是适宜他们的生存、令其怡悦的自然。
(《最难舍却自然美》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1、……自然美不只是为人而美,也为自身而美。
人的价值不是评价自然美的惟一的维度,只是维度之一。汉斯·萨克塞说:"物体的美是其自身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的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美比人的存在更早。蝴蝶和鲜花以及蜜蜂之间的配合都使我们注意到美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是我们造出来的,不管我们看见还是没有看到,都是美的。"(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说美比人的存在更早,是人类中心主义根本不能接受的,因为我们向来认为,只有人才拥有美。美国学者纳塔莉和安吉尔著的《野兽的美》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动物其实是有它们的美的。这种美有些能为人所接受,于是成为了人类的审美对象,有些至今还不能为人类的审美习惯所接受。
2、生态美学认为,人拥有人的智慧,自然拥有自然的智慧--。许许多多的生命物种,植物、动物、菌藻类都有生存的办法和自我保护的策略,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智慧,有些智慧的精致和神祕,还远不能为人类现有的科学所破译。自然的美是神奇的,它既可表现为鹦鹉螺的形体那样的外在表象的完美,也可表现为更深层内在的数理结构逻辑的美。这些美未尝不可以看成生态智慧的产物。自然的进化是一种自组织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美是自然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目的。
(《生态中心主义视角下的自然审美观》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鲁枢元:(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对于您提出的有动物有美感的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我很佩服并很喜欢您的这部著作(指肖世敏著《有动物有美感论》。)"
(2004.02.12. 给肖世敏的信)
肖世敏辑 04.10.08.
中国美学国际网站
发稿2004.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