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月刊》
1994年5月号
艺术/134页
|
冷峻和静寂的沉思
----马艺星的艺术追求我们会从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作者对世界独特的视角和理解。
中国青年画家马艺星,一九五八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经历过中国大陆最混乱的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整个社会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们遭遇的不仅是精神的恐惧与痛苦,而且还要面对物质上的贫穷及整个社会结构解体与道德观沦落的时弊。对现实的漠然、痛苦、焦虑和忧患的印记,深深地影响着马艺星的艺术创作,并成为其艺术作品最深奥的内涵。但作为艺术家,他并不是直接去宣泄骚动、癫狂与迷乱。相反,他的作品传达出的更多的是冷峻和静寂的沉思。他的油画越来越趋向于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关系这一主题的相关的。 他最擅长的手法是运用写实创作构图的意境所产生的强有力的艺术效果。来传达内心充满浪漫情调的梦幻。他所追求的是没有残酷、恐怖、困苦、超现实的梦幻世界。 我们会从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作者对世界独特的视角和理解。然而,我们又不会在每一个细节和整幅作品之间,找到任何的对抗和分裂。其作品的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艰难的艺术创作史,而且显现出他自身不仅感受到在残垣断壁的缠绕中,爱恋人类赖于生存的动物世界了;同时也观察到都市社会结构的支离破碎。作为一个画家,马艺星经常倾听他画中的人物或事物那无声的述说。他也试图用色彩和造型来造成他与观者的视界溶合。他牙信画家和作品与他表现的生活世界是不可分离、相互从属的。因此他的艺术所散播出的情感也欣赏者心中所涌现出的情感能够常常达到一种默契。读其作品犹如翻阅一册充满深奥哲理的长卷。 一九八零年,马艺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被发配到中国最为贫穷的沂蒙山区。由于其艺术见解的前卫,在艺术领域里他无法获得认同和理解。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画家,他与旧有的权威[苏派](大都是政客)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六年,是马艺星艺术旅程中最为艰辛的时期。他虽具重振艺风的雄心,但现实生活中的激烈政治斗争,使知识文艺界呈现出一片晦暗的景象,马艺星的夙愿既然无法兑现,唯有躲进自我的天地。他创作了油画连环画《模特儿》、《月光》,由于这两个作品所具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他在中国艺坛上锋芒初露。 一九八八年,他陆续创作了大型油画《际》系列,共十几幅。其中部分为南韩 《89中国特刊号》画报所发表。 一九九一年,在中国上海的美国国际中心举办盛大的〈花际棗马艺星油画原作展〉,在当时艺术发展缓慢的上海美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驻上海的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伊朗等各领事馆总领事及文化参赞都慕名前来参加开幕式。 他虽然已有近百幅作品被世界各国所收藏,但在生活上却仍十分落泊,连起码的温饱也难以保证。在精神上他饱受政客们的压制,不断被外在的、自我的恐怖所折磨和困扰。面对受制与工具理性而造成的现代人的内在价值的不断丧失,马艺星似乎并不想在他的艺术中来完成对于这一普遍令人忧虑状况的乌托邦式改造,他更愿意直面和逼近茫然、冷漠、悲怆的现代心灵。 看过他的画后,不少人为其扎实的写实技法和深沉的内涵所折服。他主张所有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应具有某种程度的思想性,其艺术追求与风格有别与民族风土人情画,他追求的是世间的大悲怆和超现实的美。他的作品在技法上比一般写实画家更传统,结构比抽象画家更紧凑,在艺术技巧上对自己十分严苛,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也许是除了才情之外最为重要的品质了。此文发表于《明报月刊》1994年5月号 艺术/134页